欧美国产在线视频_爽好多水好舒服_综合欧美一区二区三区_动漫成年美女h漫网站视频

中國水泥研究院 :32.5復合水泥取消或致“零和博弈”

發布日期:2015-10-27

去年12月,國家標準委公告了GB175-2007《通用硅酸鹽水泥》第2號修改單,取消了32.5復合硅酸鹽水泥,從今年12月1日開始,新的標準將正式實施,這意味著P.C32.5水泥將從此退出歷史舞臺。本文對該標號水泥的取消合理性不予置評,僅就這一既定事件對水泥行業的影響給出筆者的一點淺析,供業內參考。

取消P.C 32.5大企業觀點較一致 粉磨企業面臨生存挑戰

筆者了解到國內大型水泥企業對取消32.5復合硅酸鹽水泥的觀點和態度基本上保持一致,普遍認為會提高熟料需求、改善供求關系、擠壓小型水泥企業(粉磨站)生存空間,對于部分原先以高標號水泥生產為主的企業,它們認為基本是受益的,而另外一些企業將通過生產其他類型的水泥來替代復合32.5水泥。

表1:國內部分大型企業對取消32.5復合硅酸鹽水泥的觀點和態度

資料來源:中國水泥網,中國水泥研究院整理

根據調研數據,目前大型水泥企業生產的32.5級水泥占其生產的水泥總量的比重在50%以下并且呈逐年降低走勢,而粉磨企業這一比例普遍在65%以上,100萬噸以下的粉磨站則在80%以上。2014年,全國共有3639家水泥生產企業,熟料總產能19億噸,水泥總產能34.6億噸,其中超過40%的水泥產能分布在粉磨企業,這些企業是生產32.5水泥的主力軍,其中主要是生產P.C32.5水泥。從前十大水泥企業水泥和熟料產量占全國的比重來看,2014年TOP10企業水泥產量占比為35%,而熟料產量占比則高達52%,熟料的生產集中度遠高于水泥的生產集中度也從側面反映出廣大粉磨企業憑借P.C32.5在市場中分得一杯羹。

筆者認為,取消P.C32.5水泥對于粉磨企業來講存在著生存挑戰,這些企業或尋求P.C32.5的替代方案,或徹底退出市場,然而最終全行業的熟料總需求或并沒有什么大的增加。

粉磨企業尋求替代方案對市場的影響

粉磨企業熟料受制于水泥企業,唯有通過大幅添加混合材才能盈利,若生產P.O42.5及以上類型的水泥,粉磨企業由于不能享受綜合利用退稅政策以及生產成本增加等,依照現有水泥價格基本會陷入虧損經營狀態。因此,粉磨企業在P.C32.5取消后將尋求替代方案。目前,部分企業的做法是使用P.F32.5、P.P32.5、P.C32.5R甚至是P.C 42.5來代替P.C32.5,而事實上P.F32.5、P.P32.5、P.C32.5R對于水泥的性能會產生不良影響,摻加單一混合材的P.F32.5、P.P32.5一方面混合材來源受限、不經濟,另一方面,市場的認可度較差等將會給粉磨企業的經營帶來極大不利。筆者認為,粉磨企業有較大的可能為了維持較低的生產成本以及滿足市場需求而實際仍然生產P.C32.5,這將使得P.C32.5的取消形同擺設。

粉磨企業轉產42.5級水泥

如果粉磨企業不尋求替代方案,而是轉而生產42.5級水泥,在不考慮虧損經營的情況下,水泥的需求會否保持平穩或增加?筆者認為,從成本的角度考慮,粉磨企業、下游消費者的成本無疑會增加,然而這部分能否轉變為水泥企業的利潤,其實不太樂觀。為減少成本,下游消費者不排除主動添加混合材以減少水泥用量,尤其是一些商混站,在配置混凝土的過程中會摻入混合材細粉,賣出1噸P.O42.5水泥對于消費者來說可能當成了2噸水泥使用,水泥企業原本2噸的銷售量變成了1噸,需求端實際使用的量沒有增加,也就意味著熟料的需求量不會增加。

粉磨企業退出市場所產生的影響

正如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處長劉明所說的那樣,新標準的出臺,將會促使一批不符合質量要求的落后企業退出市場。極端一點的情況是,40%的這類粉磨產能退出市場。根據中國水泥研究院統計,2014前十大企業熟料產量與產能比的平均值為85.94%,而全行業這一比值為74.56%,因而如果粉磨企業退出市場這一情況發生,有著極大的熟料利用率的企業的競爭優勢會大大增強,這對中小型熟料企業會產生極大壓力,很可能具備成本及規模優勢的大企業熟料用量增長,而中小型熟料企業反而減少。今年前三季度,熟料產量同比下滑7.32%,若產量繼續下滑,兩者免不了一場價格刀兵,也就意味著這一政策并不能給企業帶來質的變化。因為,粉磨企業不能決定水泥供需情況,因為它不能決定熟料的供需,而消費者不一定會因為取消P.C32.5而增加使用成本,即增加熟料的消費總量。

總結


綜合來看,筆者認為,32.5復合水泥取消對行業整體的影響或微乎其微,而對大型具備成本、規模優勢的水泥企業雖是政策性利好,然而由于會對粉磨企業、中小型水泥企業產生擠出壓力,相互競爭之下誰是真正贏家尚未可知。簡單的說,32.5復合水泥取消會使得行業存量需求被重新瓜分,是一種“零和博弈”,行業或并不會變得更好或者更差,而對消費者來說,自由選擇的權利無疑被剝奪;一旦總需求繼續下滑,反而轉為“負和博弈”。  

責任編輯:manager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