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产在线视频_爽好多水好舒服_综合欧美一区二区三区_动漫成年美女h漫网站视频

八省去產能方案已上報 地方目標超國家規劃預期

來源:財經網 發布日期:2016-04-12

由于種種原因,地方的去產能仍處在觀望和等待政策的過程中。因為國家的政策大盤子不定下來,具體配套政策不下來,每個省如果要單獨操作去產能估計都很難,這要地方政府有相當的財力和手段。

“很多地方都想爭取政策,希望方案報早一點能夠爭取更多的支持,這也相當于是一個表態。”上述地方政府人士說。

安徽、河北、山西、貴州、吉林、遼寧、山東、河南八省份的鋼鐵煤炭行業去產能方案已經上報至國務院有關部門,這是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上述省份負責方案起草的政策人士處獲得的消息。“這是全國最早的8個地區。”上述官員表示。

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第一要務,去產能已經形成國家和地方層面的全面共識。今年春節前國務院發布兩行業去產能意見,明確要求鋼鐵、煤炭行業3-5年內各壓縮產能1億-1.5億噸和5億噸左右。有意思的是,此次去產能大戰中,地方力度似乎遠超國家預期,一些已經形成方案的地方提出的去產能目標累計總量可觀。

“現在這八個省的煤炭去產能目標已經占到了國家計劃的90%,”上述人士說,“如果31個省市數字加起來肯定是超過國家的,甚至翻番。”

去產能大戰的“硬骨頭”

上述人士并未透露八省份壓縮過剩產能的各自目標,目前可見的地方去產能目標,分散于各地已經公布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方案中。

比如山西省計劃到2020年壓減煤炭產能2.58億噸,貴州計劃用3至5年時間壓縮煤礦規模7000萬噸左右,河北則提出到2017年,要減產6000萬噸鋼鐵、4000萬噸燃煤等等。

“大家都認識到我們的產能是絕對過剩,而不是結構性的相對過剩。”地方政府智囊部門官員表示。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查詢煤炭、鋼鐵行業上市公司報表(以2015年三季度報為依據)發現,A股53家鋼鐵行業上市公司中僅4家公司報告期內營業總收入呈現正增長,其中僅22家凈利潤為正,也就是說將近60%的鋼鐵行業上市公司虧損。

上述53家上市公司中,7家凈利潤增長率跌入-1000%以下,最低的五礦發展凈利潤增長率為-4056%,2015年前三季度虧損14億元,虧損額最大的為甘肅省的酒鋼宏興,虧損35億。

分地域來看,這53家上市公司中就有16家位于上述八省份,占到了全國的30%。

煤炭行業的數字更為悲觀。報告期內,A股煤炭行業37家上市公司中僅2家公司營業總收入正增長,僅3家凈利潤正增長,92%的煤炭行業上市公司虧損。其中,虧損額最大的是山西煤業,2015年前三季度巨虧14億。

這37家公司中位于上述八省份的有21家,占到一半以上。其中又以山西省最多,共有12家。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研究兩行業上市公司報表數字發現,屈指可數的盈利正增長上市公司中,中小規模企業占了絕大多數,有的則是通過降低營業總成本實現了凈利潤的正增長。

如鋼鐵行業凈利潤增速為正的9家公司中,除山東鋼鐵、凌鋼股份外,營業總收入不超過20億。煤炭行業3家凈利潤增速為正的公司,蘭花創科、寶泰隆、永泰能源,也無一不是中小規模企業。

這表明,上述重頭地區的重頭國企,是此次去產能大戰真正的“硬骨頭”。而一些產品結構較活,成本把控較好的企業,也因為“船小好調頭”的優勢,在全行業的產能過剩中得以存活。

地方去產能博弈

剛剛過去的3月底,國務院副總理馬凱在安徽調研時召開了部分企業座談會,聽取企業意見建議。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參會的企業就包括淮南礦業、馬鋼集團等,化解產能過剩是其中一個重要議題。

“安徽主要是‘三煤一鋼’(淮南礦業集團、淮北礦業集團、皖北煤電集團、馬鋼集團),都是國企,態度肯定是有的。”當地專家稱。

而就在此次座談的前幾天,安徽省省長李錦斌赴淮南礦業集團調研并主持召開座談會,研究推進“三煤一鋼”企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轉型發展工作。

作為曾經的“虧損王”,馬鋼股份2012年曾創下巨虧38億元的紀錄,而在2013、2014年實現短暫的盈虧平衡后,今年年初馬鋼股份發布2015年業績預虧公告,預計2015年凈利潤虧損48.2億元。而實際的情況是,最終報表顯示虧損51億。

再比如淮南,受制于工業結構過于單薄,2013年GDP為819億元,2014年為789億元,2015年為770億元,連續兩年成為安徽唯一一個經濟負增長的地市。

淮南等地的難處,是各地資源型城市去產能困境中的一個縮影。一方面,一些地市作為“鋼城”或“煤都”,一產獨大乃至一企獨大的結構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而在這些企業的巨虧之下,地方經濟發展受到拖累,財政貧弱,化解過剩產能決心很大,能力不足;另一方面,資源型國企獨大擠占了其他企業生存發展空間,造成大量的過剩產能人員找不到安置的出口。

上述兩個方面,一為財力,二為人員,是當前去產能中普遍認為比較棘手的問題。安徽部分地區如此,山西如此,東北更是如此。

今年年初,馬鋼(合肥)公司(合鋼)通過了職工安置分流方案,近5000名職工得到安置,由合肥市一力承當。

“合肥的國有企業比較多,而且效益比較好。但是其他沒有什么國有企業或者比較少的縣市,職工又不愿意離開國企進入社會工作的,難度就比較大了。”當地專家說。

地方積極上報方案表態

就是在這樣左右為難的去產能之戰中,不少地方仍報出了巨量的產能壓縮目標,力度遠超國家預期。

“現在企業矛盾比較多,一是人員安置,資金從哪里來?二是債務很多,怎么化解?”上述地方政府有關人士稱。

上述人士亦表示,也正是因為上述種種原因,地方的去產能仍處在觀望和等待政策的過程中。因為國家的政策大盤子不定下來,具體配套政策不下來,每個省如果要單獨操作去產能估計都很難,這要地方政府有相當的財力和手段。

而根據目前政策的發布節奏,兩行業去產能的意見已經發布,但沒有按比例分配各省指標,還需等匯總地方意見后出臺實施性的細則。

因此在上述八省已經上報的方案中,主要內容概為煤炭鋼鐵行業五年計劃壓縮產能總量、大的企業分解到的數量、職工分流數量,以及期望的稅收政策和金融政策等。


在這樣的博弈之下,一些地方上報方案頗為積極。“很多地方都想爭取政策,希望方案報早一點能夠爭取更多的支持,這也相當于是一個表態。”上述地方政府人士說。

責任編輯:manager
top